兰海400电话400-819-1133

家庭教育·从一个妈妈给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表,看如何帮孩子进行“时间管理”

作者: 上濒成长顾问李燕发布时间: 2020-04-22 来源: 兰海说成长官网 关键词: 孩子时间管理,学生时间计划

  前不久,一位妈妈在微信中跟我大吐苦水。

  由于停课,孩子只能在家学习,除了学校的网课外,妈妈也帮助孩子制定了课后的时间计划。可是,孩子要么不能按时完成,要么干脆看电视忘了做。哄也不管用,催也不管用,说也不管用……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妈妈的无奈与愤怒一触即发。

  跟孩子聊,孩子跟我说因为总完不成计划表,觉得自己糟糕透了,直接向我提出灵魂拷问:究竟为什么要做时间计划表?!

  在这样特殊的时期里,孩子们管理时间的需要可能会更加迫切。可是,为什么要让孩子管理时间?这到底是父母的需求、还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呢?

  今天我从自我认知这个角度出发,和大家聊聊时间管理这件事。

  时间管理这个概念我们都很熟悉了,但是,我们对于时间管理的认识真的很清楚吗?

  我们都知道时间管理,但我们的认识未必准确。

  时间管理,到底管理的是什么?

  下面就是这位妈妈帮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表,我们借用这个计划表,思考一下时间管理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学习时间计划表

  有人认为时间管理的对象仅仅只是时间,也有人说时间管理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事项。

  的确,当我们只看左侧时间,似乎谈不上管理,最多选取一段时间,或按小时分段。只看右侧事项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管理”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众多任务中选择认为更重要或更有价值的任务,按照某种标准排序,并考虑每项任务的期望用时。

  我们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事项,这正是管理的含义,可如果光有事项没有时间,我们的目标就不够明确。

  实际上,严格来说我们管理的是某个时间段内的事项,或者某个时间段内期望达成的目标。时间、事项,缺一不可。

  然而到这里,我们还不算真正了解时间管理到底管理什么。

  孩子的计划为什么是数学1小时做20道题,而不是60道题?为什么阅读1章而不是4章?因为确定目标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实际状况。

  比如孩子1小时大概能做18道题,我们的目标就更可能是20道题而不是60道题。这种参照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却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说数学对孩子来讲有点难,或者这个时间段很难集中注意力,他要花80分钟才能做完那20道题,后面的计划自然都会被打乱。

  如果期望的目标和孩子的实际能力有一定差距,这份计划表就很难顺利实施。

  总结起来,计划表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段时间的期望目标;可背后暗含的,还有我们对实际状况的了解,以及对期望和实际之间差距的衡量。

  所以,时间管理,可以说管理的是某段时间的期望目标,更具体地讲,是管理期望和实际的差距!当期望和现实差距合理时,才是一份“好”的计划表。

  所谓合理,就是教育学中建构主义强调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范围。

  “目标不合理”或者“目标过高”,就是因为目标和实际差距过大导致的,因此要管理的是期望和现实的差距。

  对于孩子来讲,一份份不能合理管理差距的计划表,不仅难以实现,还会给他们造成很多心理和行为影响。

  首先,孩子的自我价值会受影响。他会认为“我太糟糕了,我能力差”。这时候父母的责备,比如“畏难”、“磨蹭”、“无法坚持”等负面评价,都会成为孩子对消极评价的催化剂。

  其次,他们可能产生逆反心态,拒绝按照计划执行,甚至将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蔓延到亲子沟通中。

  最后,孩子可能“消极怠工”。他们既不叛逆,也不完全顺从,而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拖延等问题。他们制造各种麻烦,来默默对抗计划表的不合理。

  只有当期望和现实的差距调整到合理的范围,这份计划表才是好的。可怎么调整呢?既然计划表是个性化的,那怎么知道多大的差距适合我?

  正因为这种差距因人而异,无法向外借鉴参考,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向内探索自己的期望目标是什么、实际能力有多高,也就是提升自我认知。

  除此之外没有更高效、快速的方式可以替代。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外貌、性格特点、优缺点、能力的认识,它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人,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征和优势,明确目标并作出有效选择;并且很难被外界的负面评价击垮。

  自我认知是做好时间管理的前提。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知到期望和现实的差距,才可能更好地管理时间。很多时间管理技巧效果差,就是因为使用者自我认知不清晰。

  比如时间管理常用的重要紧急四象限法,把任务按照重要-紧急的维度分类。但使用起来会发现,我们能比较容易的区分哪些紧急,却很难区分哪些重要。

  紧急的信号往往是外界给的,而重要的信号,却来自于内在判断。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不知道重视什么,期望的目标是什么,也不清楚优劣势是什么,实际能力有多少,那么我们就无从下手,或者会简单的把紧急任务当作重要任务去对待,简单的用外在标准替代内在标准。

  要怎么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呢?

  认识自己,不是拍脑袋就能实现的。我们的太多精力,被外界的人和事带走了。除了为数不多的独处时间之外,我们似乎很难找到能够静下心下来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的时机。

  因此,自我认知的提升需要一些契机,一些不得不认识自己,否则无法做好一件事的契机。

  比如选职业的时候,我们无数次反复问自己:我擅长什么、我的性格是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期望过怎样的生活;

  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我们同样无数次问自己:我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为了正确作出这些重大的选择,我们不得不试图认识自己。

  哪怕只是日常选择,我们同样需要认识自己,比如选什么颜色的衣服,选哪部电影。

  但实际情况是,正是因为这些日常选择,就算不适合也没多大影响,所以常被我们忽略,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借用这些事情观察和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借用时间管理来提升自我认知。

  比如,为了做出合适的学习计划表,孩子需要思考自己的期望目标是想要弥补弱科,还是拔高强科;是完成作业,还是力争第一,还得参照实际能力有多高,记录实际用时是多少,然后不断调整计划。

  这种对计划表记录、反思和调整的过程,就是加深自我认知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想要做好时间管理,前提是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而反过来,自我认知能力,正可以在无数次时间管理记录、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做好时间管理的前提,而时间管理是提升自我认知的途径。

  落实到操作层面,我们和孩子都需要在时间管理过程中观察和记录自己的实际情况(见下表),这样既能够看到期望和实际的差距,便于后续的调整,也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

  在实际做计划表的过程中,通过记录实际用时,孩子可以更加认识自己;通过比较实际用时和期望用时,孩子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那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时间计划表。

  下面这张图是我自己在用的时间记录app的一部分,它能够以天、周、月为单位记录时间,在我的每周、每月复盘中能提供很多值得反思和调整的信息。

  比如我能知道哪些事情按时完成,哪些没有;哪些事情我很喜欢做,甚至不自觉超时,哪些事情我不想做,原因是什么;什么时间段我的效率更高等等。

孩子专注时长分布比例

  这些,既是时间管理,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在管理时间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努力了解现实状况,并筛选最重要的事项,那他就更可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业中去,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管理自己人生的过程。

  时间管理与管理人生有什么关系?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希望我的分享对您的家庭教育有帮助!

家庭教育指导师加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