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与孩子的对话僵局。
常见的一种僵局是:无论你跟孩子说什么,孩子只会说“嗯”。
你说该吃饭了,该穿衣服了,你做错事情了,你这样做不好……这时孩子多半的回应是“嗯”,或默不作声。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抓狂抱怨:我说这么多有没有用?你究竟有没有在听我?
还有一种隐秘的僵局,就是开头很完美,结局很生气。
典型的例子是父母给孩子辅导作业,一开始发现有几个错,可以平静的告诉孩子,作业里有20个错字去改吧。孩子改完了,再交回来的时候,发现改对15个,还有5个错,这时候父母依然可以强忍怒火,平静的跟孩子说,还有5个错,再改一下。孩子拿着去改了,居然还有错!
在那么一刹那,父母突然火了,歇斯底里的开始批评孩子,你知道我陪你写作业有多么不容易吗,我都陪你写了两个小时了,连个错字都改不好!……
在这个对话中,开始我们没有不舒服,但是突然在某个时间点上,就崩溃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些对话僵局,可能会换事件,可能会换时间,但不变的是,这种僵局、这种让人不舒服的情感体验会持续出现。
今天,我们来回看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打破对话的僵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对话,对话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我说了一句话,或做了一个动作,对方回应了,就是对话。
我说早上好,他跟我说早上好,这是一次对话;
我说早上好,他微笑着朝我点头,这也是一次对话;
我微笑的点头,他抛给我一个鄙视的眼神,这也是对话。
只要是有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都是对话。
作为家长,我们最常忽略的有两种对话:
第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孩子嗯嗯或默不作声的回应,这其实是一段完美的持续性的对话。
第二种,就是我们边看手机或工作,边跟孩子交流。此时孩子更多的是回应我们的工作样子,而不是内容。换句话说,他回应的是我们的不专注。
今天我要分享的打破对话僵局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的《TA Transactional Analysis》一书。
我们在跟孩子交流时,其实就像是演员,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些父母经常用一种角色,有些父母则会根据情景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 。
接下来,我将会详细的介绍不同角色,他们经常出现的场合,以及怎么扮演这些演员。请注意,只有当你知道在僵局中你扮演了谁?你怎么扮演别的演员,才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僵局。
1、父母角色
父母角色是各位家长在家中最常扮演的角色,也是最熟悉的角色。
它源于模仿我们遇到的权威角色,包括家长、老师、重要亲戚、我们所信仰和尊敬的一些人等等。我们会模仿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拥有他们的价值观。
父母角色有两个分类,权威型父母和照顾型父母。
照顾型父母常说的话或常做的事情有:当你看到孩子睡觉的被子没盖好,帮她盖被子。再如天气冷了,你叮嘱他多穿一点。学习晚了,你叮嘱他该休息了,要好好休息,要保重身体。
父母角色的另一种类型是控制型父母,这也是我们经常扮演的角色。控制型父母会通过设立规则、表达期望、下定义、说道理、惩罚等方式,想要对方作出某种行为。
常说的话有: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笨,你做什么都不行,你就是不能坚持,你不敢公众面前说话,你太内向了。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就不听我的?……
2.儿童角色
儿童角色是专有名词,跟孩子不同,重要的区别在于,家长也是有儿童角色的。儿童角色是家长较熟悉的角色,指的是当我们表现得像自己小的时候一样的状态。
儿童角色有适应型儿童与自由型儿童之分。
适应型儿童跟规则相关,当我们遵守规则、遵守父母的要求、认可父母的评价时,就处于适应型儿童。
自由型儿童指的是我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想出去玩儿就玩儿,想写作业就写作业,一切都凭借自己的喜好,而不在乎权威怎么看我。
3、成人角色
家长们会很熟悉这个角色,当我们思考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时,经常会扮演这样的角色。
这种角色的标准动作是思考,标准形容词是理性。常做的事情有:询问自己或对方的观点、想法、感受等;理解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询问事件的原委;观察事件等。
可以看到,在日常的对话中,父母们通常扮演的一共有3种角色:父母角色,儿童角色和成人角色。这三种角色还可以分为5种:控制型父母,照顾型父母,适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和成人角色。
当你发现你正在做这件事情,或想要做这些事情时,你就进入了相应的角色。
想要打破对话僵局,是需要父母们使用不同角色的。
我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具体怎么做。
小明从小就被父母教导:如果你被人欺负了,要打回去!
一天,同学小强在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骗了小明。小明暴怒,他气炸了,眼中带着泪水,面部狰狞,嘴里一直念叨着,我要打他,我要打他。
为了防止小明去打小强,两个大人用身体阻挡成一面墙,把小明控制到了墙角,可小明却没有放弃,使劲顶着两个成年人,想要冲出来。
如果你遇到了这个情景,你本能会怎么做?如果用上面提到的不同角色又会怎么做呢?
面对一个对话僵局时,通常有这四个步骤:
1、识别对话的僵局,有勇气去改变
这点非常的重要,很多人都会在开始的时候进入自己的习惯模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话的僵局会一直保持下去。
小A采取的就是习惯模式,虽然自己被打、事后被老师找、回家后还要被父母说很不开心,但是他已经习惯用拳头解决问题。
越早打破僵局,不适感越少。最完美的是在事件开始前,但大部分人都会在事件开始后意识到。能够意识到对话陷入僵局,并有勇气去改变,这需要父母极大的勇气。
2、识别自己在对话中的角色。
刚开始识别角色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父母角色、成人角色、儿童角色三种入手。
等熟悉之后,我们再来分别控制型父母、照顾性父母、适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和成人角色。
在当时的情况下,小明听从了父母的教导,属于儿童角色。两个大人要控制住小明,是出于好意,处于父母角色。但很明显他们僵持在那里,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陷入了僵局。
3.改变并展露你的角色,即说他的话,做他做的事,有他的情绪
在这个僵局中,大人处于父母角色,要想打破僵局,他们可以选择成人角色或儿童角色。
如果扮演儿童角色,父母可以说:哎哟,你一直推我要累死了,我生气啦!哎呀哎呀,你打到我了!……
如果扮演成人角色,父母可以问:刚刚发生了什么?你现在需要什么?你想让我帮你做什么?我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你看……可以吗?
4.重新感受新的对话模式,察觉自己是否喜欢。
到了这一步你就会发现,儿童角色虽然有用,但是很可能会把事情搞糟。
当时真实的情况是,那个大人选择了成人角色,询问小明:刚刚发生了什么?
奇迹出现了,只是这一句话,小明居然不再挣扎,情绪开始缓和,慢慢的叙述着发生的事情。他被带到了成人角色,对话的改变就这么发生了!
如果你觉得这是意外,没关系,后面又发生了新的故事。
一个大人想赶紧把小明带离,他想用吓唬小明的方式控制他,他严肃、大声的说到:“冷静点!跟我走!”。(这明显是父母角色)
小明刚刚平复的心情立马消失,又开始面部狰狞,眼含着泪水喊着:“我要打他”。
这时,另一个大人继续问他:“发生了什么?”(成人角色)。
出人意料的是,小明跟刚才一样,心情再次平静了下来。
那个大人继续问:“你需要对方跟你道歉吗?”
这时小明没有说话,但是心情平复了不少……他留在了成人角色,就这样,问题解决了。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会有疑惑,我怎么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角色跟孩子对话呢?有没有选择的标准?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所以并没有硬性的标准,但是,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可以供父母们参考。
刚开始,尽可能的使用成人角色,成人角色是万金油,都可以用。
讨论规则、期待、命令可以用父母角色;
跟孩子玩耍、放松自己、寻找灵感等可以多用儿童角色。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家长习惯于处于父母和成人角色,而忽略儿童角色。
所以总的原则是:在跟孩子的相处中,保持我们3种角色的完整,等我们熟悉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对结局的预测选择角色了。
今天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运用到与孩子的对话中,还可以用到日常的工作、社交中。
希望我的分享对您的家庭教育有帮助,如果您想听更多讲座或为孩子寻找成长顾问,扫码联系或电话联系400-81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