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400电话400-819-113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谈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作者: 家庭教育者发布时间: 2020-01-21 来源: 兰海说成长官网 关键词: 孩子成长规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郑也夫

  郑也夫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

  我是一个小人物,今天斗胆谈一个天大的问题——中国教育。今天我只分析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全都是教育领域我们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对这些关键词,有天大的误解。由这些误解,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大问题。

  素质教育

  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所有的“素质教育”都是空谈。

  在我看来,我们一向鼓吹的“素质教育”,是个根本不能完成的目标,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文理不通的说法。

  “素质”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基因给你的东西”,或者说,就是天赋,是先天的,而教育是后天的。“素质”不是后天的教育所能教出来的,能说有一种教育叫“天赋教育”、“基因教育”吗?

  从中小学教师到家长再到学生,这个鼓吹也是不能落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多学点音体美,这个真的很荒诞,按他们这个说法,素质等于能力,可事实上,素质和能力根本是两回事。

  退一步说,就算“素质”是一种能力,难道说音乐、美术是一种能力,语文、数学就不是能力吗?语文、数学是一种更要紧的能力,你怎么能说这个能力需要重视音体美,其他的就不需要重视吗?

  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现在这种教育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愿望良好的能力训练,到最后都变成了应试工具。

  素质教育提倡音、体、美,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项目,根本不会有人重视;一旦列入高考,又一定会走向反面——打个比方,如果体育列入高考,学生一定会问:“考什么?”如果考游泳,那绝对不练跑步;如果考拉单杠,那绝对不练撑双杠。

  在激烈的竞争当中,所有素质教育都会变形的,你考什么我就干什么,为了身体健康?以后再说吧!这就是素质教育这个说法的荒诞。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中国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小学六、七岁?也晚了。所以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就要学英语,就要上补习班。

  然而在发达国家是有立法的,幼儿园不准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外国的教育更重视另外一些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日本幼儿园,小孩儿每天带着好几套衣服上幼儿园,随时训练孩子们脱衣穿衣,一个是为了不使孩子丧失自己皮肤和身体来调节温度的功能,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立。

  我们中国的孩子,依赖性太强,唐诗能背几十首,英语单词认识几百个,可是自己不会系鞋带、穿衣服,这种依赖会对孩子的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不该的年龄认字、在不该算数的年龄算数,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整个民族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不该干这件事的年龄干这件事,极其荒诞。

  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句空话。

  我们先说“德”。我们当下的道德品质教育基本是一种伪道德教育。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最坏莫过于伪善,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助长伪善。

  如果一个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就得到了表扬或奖励,这其实就是在助长伪善。

  我不相信道德是说教可以提升的。我对于夸奖有很大的警惕,夸奖一定是高位人夸奖低位人,在夸奖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抬高,夸奖是一种控制手段,是别有用心。

  日本有一个叫远山正瑛的治沙圣手,八十多岁到中国来治理沙漠,功德无量。记者问他:我们听说日本人的孩子的环保意识那么好怎么来的?远山回答:“日本的孩子环保意识好,因为他们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

  这句话值得深思,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看到父亲的一切行为,父亲不用说什么,孩子慢慢也会这样做的,相反,如果父亲不做环保的行为,但是一直叫孩子去做,孩子会觉得父亲非常虚伪,就会叛逆。

  人会被他人的行为感动,人不会被他人的说教感动。

  再说“智”,“智”的本质应该是知识,而不是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有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在“德智体”上对“智”的理解是非常偏颇的,但是即使对“智”的理解很正确,也还有非常重要的情商,“智”不能包打天下。

  最后再说“体”。

  我们高三基本上就没有体育了,我们对“体”轻视到何种程度啊,其实“体”是太要紧的事了。

  及格

  学习是个长过程,而我们的教育只追求99%的正确率。

  念过书的、教过书的、当过家长的,没有人不懂得这两个字,但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

  其实在有些学习项目上,及格了家长就可以释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为教育是一个长线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把一个学期学习的生字98%、99%都要记住呢?以后学新带旧,慢慢总会认识的,学习是个长过程,这个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础教育阶段,把各学科的基本道理学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

  大大地超过了及格,达到了99、100分那又怎么样?时间久了总会遗忘的,不要苛求也没有必要苛求,大概东西掌握了,至于最后走哪个方向,在以后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就会加固知识。

  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是违背教育的真谛的,花费巨大的精力来达到大大超过及格线的目标这是荒诞的。

  我们特别爱评比,在两个层面上:

  一个评比学生,使学生内心受挫折,其实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残。

  除了学生评比之外,我们还有教师的评比。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样板——芬兰。芬兰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评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评比就要制定原则和标准,而定了标准以后一定就会败坏教师的心性,教师们就会总想着,“我怎样才会成为优秀”?这就麻烦了。

  教师教的好坏自己良心明白,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教育,绝对不是一个单项的标准对学生负责。教师应该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负责任,教师这个职业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谁是良好谁是优秀。

  贪玩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我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虽然那时候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受压抑,现在的小孩儿简直就是苦不堪言,我觉得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

  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什么叫兴趣?兴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摊,把你的精力侧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计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兴趣就给你做了最好的指导。一般来说你的长项和你的兴趣是贴合的。

  我们的家长不要和老师同心同德祸害我们的孩子,不要助纣为虐。

  我们谈教育,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在思考教育、讨论教育、理解教育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狭隘的看待教育——我们所看到的教育不是教育原初那个博大的意义,其实教育不是一定要在学校和书本中实现,也不要迷信一定要在一个好学校中实现教育。

家庭教育指导师加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