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时间管理能力是孩子自我管理的一部分,是大部分家长绕不开的大难题。
孩子放学回家不写作业怎么办?磨磨蹭蹭,晚上补作业、早上起不来怎么办?假期瘫在家里浪费时间怎么办......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通过故事书传递时间的重要性、陪孩子一起列计划表、提醒催促孩子、甚至责罚孩子等等,却效果不大。
我们应该问自己:采取的方式是否有效呢?
方法的有效性,实际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首先,必须承认,时间管理确实很难,对于大人来说也很难。
爸爸妈妈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自我管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手把手阶段(0-6 岁),通过示范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
二是一起走阶段(6-12 岁),父母要“退居二线”,鼓励和支持孩子勇往直前;
三是放开手阶段(12-18 岁),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爆棚,渴望独立自主,父母的影响力变得极为有限;
四是让他走阶段(18 岁以上),孩子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人,用自己的智慧面对世界,家长的确需要放开手了。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 家长的影响力越来越薄弱,孩子的认知逐渐进入内循环,开始依靠儿时的思维和行为惯性来管理自己。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 12岁前的时光,帮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这项能力分为五大内容: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成就管理、人际关系管理。这五项管理内容,对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要求都特别高,很多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好。所以,时间管理的确是一件大难事,希望家长时刻牢记,从而避免在孩子时间管理方面过于焦虑、过于严苛。
儿童管理时间难,部分原因是认知时间就很难。
时间是个主观概念、抽象概念,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的难度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认知空间不同,我们没有直接感知时间的感官;
(2)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看不见摸不着;
(3)时间缺乏标准量尺。比如: 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会觉得时间很慢,玩的时候又会觉得很快;
(4)时间需要借助外部工具, 或者心理的时间标尺。心理标尺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反复锻炼。
既然这么难,那儿童是如何认识时间的呢?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 岁):靠感觉和运动认识周围世界。 这个阶段孩子是 不可能理解时间的 ;
二是前运算阶段 ( 2-7岁)。 儿童运用符号表征事物,能在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比如说到“苹果”,孩子脑中就会出现苹果的样子。这时候孩子认知时间依靠钟表,初次和时间打交道;
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进行逻辑抽象思考,在时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理解时间的抽象性;
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此时就能逐渐尝试着独立管理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时间的意识在前运算阶段就可出现,但儿童真正拥有抽象时间概念是在具体运算阶段,而能够规划时间和拥有准确的时间概念这件事则是终其一生要努力的。
知道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就要依据孩子的认知发展程度,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目标, 采取符合孩子年龄段的时间管理方法。
在儿童的前运算阶段(2-7 岁),他们的目标是:认识时间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借助实物培养时间意识,而不是时间管理的能力。
以下几个小方法可以供参考:
书桌上一定要有表、计时器、沙漏等工具;
孩子要佩戴手表。在孩子最初不习惯看表的时候,妈妈要做两件事:陪伴孩子认识钟表;不时向孩子询问时间,借此提醒孩子看表。
通过讲绘本的方式让孩子认识时间;
设计一些限定时间长度的小游戏或小任务
引导孩子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时间。
总之,这个时间段重要的是陪着孩子认识时间,不要急着管理和计划。
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孩子们的的目标可以设定为管理时间了。
时间分为三类: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和未来时间,对应三类时间观,我们管理的,实际上是未来时间。
孩子在管理未来时间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起来就两类:意愿和能力。即:孩子想不想管理时间;孩子能不能管理时间。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管理时间?可能有以下原因:
(1)家长包办过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
如果过去家长一直推着孩子走,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包括时间管理也是这样。
我们把时间都规划好了,让孩子去做, 他自己就没有形成规划的意识。过去没形成,现在自然没有,将来也不愿意有。
(2)害怕、担心、恐惧犯错
孩子的害怕不是没来由的,一定受过去事件影响。
当孩子缓缓试探着迈出自主的前几步时(比如小时候扔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自主意识;比如“自作主张”违背家长的时候),家长多次给到负面反馈,孩子就会预设自己是失败的,恐惧再次犯错,于是逐渐从自我管理的舞台退出,蜷缩在内心的舒适圈。
(3)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不愿意制定学习计划
孩子生来具有好奇心,且以兴趣动机为导向。
如果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制定学习计划的话,问题就不在计划上,而在于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上。
这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这里暂时按住不表。
通过以上几种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孩子不愿意管理时间,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过去时间里发生的某些事件引起。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积极的过去时间观,让孩子敢于管理、乐于管理。
过去时间观是对过往时间的看法。有消极过去时间观的人会带着过往痛苦的眼光去看当下的生活、看未来的生命,于是天空都被抹上一片灰色。
研究表明:这类儿童会更多焦虑、 更易发脾气、抑郁、更少锻炼,缺乏自自控力力、自觉性、 自信心、缺少幸福感。他们对过去的态度总是倾向于痛苦的重现,对过去失败的遗憾和抱怨。
所以,为了给孩子创设积极的、开放的、支持的过去时间观,家长要创造民主环境,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里探索世界。
当遇到挫折时给予关怀和鼓励,帮助分析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积极勇敢探索世界;培养兴趣爱好。
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给予孩子管理自己、管理人生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孩子积极的过去时间观,就是让孩子形成积极的现在时间观。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是同时形成。
对未来时间的管理,离不开一个积极、乐观、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而这正是由过去时间所塑造的。
这也是一个大原则,只有在建立了这样信任、温暖、平静的基础上,孩子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拥有了良好的时间管理意愿之后,能力层面就很容易达成了。
设想我们想要培养一项能力,比如演讲的能力,在我们十分愿意、想要提升的心理基础上,只要不断练习、反馈、调整,就能精进这项能力。孩子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练习、反馈、调整。具体来讲,我们能够怎么做呢?
1、观察记录
从当下情况出发,先观察一段时间再做计划。
我们要观察和记录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和每件事情所用的时间,目的是确定合理的计划目标。
比如孩子安静做作业的时间是 10 分钟,我们没有观察就直接定为 1小时,那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甚至成年人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合理的目标是孩子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这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培养信心和自主性。关于成就感这件事是一个正向循环,成就感越强,越有掌控力,越相信自己能够掌握时间。
2、计划
(1)列出要完成的事情,排列优先性。
大人或许可以省去,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多思维,而且这些事情都很熟悉了,但儿童的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都较差,很难在脑中同时进行思考很多事情。
从只能注意到一件事到开始注意到多件事,再到提前计划整件事,是一个需要逐步适应的过程。
开始阶段,需要把所有事情列出来。优先性可以结合事情的紧急性和孩子的意愿进行排列。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
(2)计划事情所需的时间。
如前所述,不能急躁。我们要根据孩子现有水平,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在现有基础上稍微提升,让孩子稍微加把劲可以实现。
如果孩子累计三次无法达成目标,那就要降低任务的难度,同时鼓励孩子。
3,反馈
以周为单位,让孩子亲眼看到自己的变化,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家长要开发脑洞,通过各种方式赞扬孩子在过程中的坚持力、执行力。
比如:把所有家人聚在一起,为孩子举办一次 “时间执行表彰会”;比如把孩子的周计划执行表晒到朋友圈,让孩子看到微信朋友们的表扬等等。
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突发情况,导致不能按照计划进行。
没关系,可以和孩子讨论下次做计划的时候怎么把突发情况考虑在内。这个过程中只要秉持这几项原则:
1、一定是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意愿。
2、不要着急,以孩子现有能力为基础循序渐进。
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教孩子管理时间,更要懂得背后的原理和对应的成长规律,这样的话,才能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并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