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父母的性格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很大,前几天,一个话题悄然登上了微博热搜:#事事有回应的妈妈#。
一位博主发出的“别人家妈妈”的对话截图,引发了25万网友点赞评论。
对话里的妈妈,不但回复超快,而且对女儿的要求基本全盘接受:
“妈妈我想去迪士尼。”“走。”
“成都去不去?”“去啊,你想去哪妈妈都陪你去。”
“妈妈今晚带爷爷奶奶去吃火锅咋样?”“宝贝等妈妈回来就去。”
如此爽利又宠溺的妈妈,让大批网友直呼“柠檬。”
再对比网友评论:
“妈妈我想吃薯条。”“我看你像根薯条。”
忍不住让人感慨:一个事事有回应的妈妈,真的能让孩子幸福感爆棚。妈妈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我们都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如何爱?很多父母这一门必修课并不及格。其实,事事有回应,就是父母对孩子最直白的“示爱”。会爱的父母,才能养出内心富足的孩子,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调。
01、父母的回应,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研究发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依恋类型,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
不同的依恋类型,直接影响了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安全型依恋被认为是“最理想”“最健康”的依恋类型。
研究者们认为:孩子儿时如何被抚养者对待,是影响依恋类型形成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并且一以贯之,那么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
歌手陈美龄有三个儿子,全部进入了斯坦福大学。这是孩子们天赋异禀吗?
其实,孩子们的成就与陈美龄的付出息息相关。她在参加节目时曾经谈到自己的育儿观念,其中有一条,尤为重要:当孩子发问时,不要让孩子“等一等”。哪怕她正在煮菜,孩子问问题时,她也会关掉火,来跟孩子讨论。如果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告诉孩子:“我们来一起找答案吧。”越是得到父母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越有满满的安全感。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一切为了孩子”,所以奋力打拼,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年幼的孩子却被交给老人甚至保姆抚养。
我们给孩子报了昂贵的早教班,却没有陪他们上过一节课。我们给孩子买了漂亮的衣服,却没有陪他们去过哪怕一次游乐园。表面上看,我们为孩子倾尽所有。却没看懂孩子眼底的殷殷期盼。
父母的回应,是孩子的安全岛,是心灵的栖息地。父母有回应,才能让孩子安全感十足,才能让孩子不论何时,都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
02、不回应的父母 ,削弱了孩子的价值感?
《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好妈妈的镜子,从不吝啬于对婴儿打开。生命早期,妈妈带着接纳与喜悦注目着婴儿,婴儿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而父母的不回应,恰恰是对孩子“存在感”的最大打击。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写过这样一件事:在机场,武志红遇到了一个漂亮而精致,却“很轻很轻”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安静地坐在长椅上看书。女孩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身边,用手拉一下爸爸,又很轻很轻地说话。但爸爸一直全神贯注地看着书。一句话不说,也没有看女儿哪怕一眼。
几分钟后,女孩又重复之前的事:轻轻地拉拉爸爸,试图引起爸爸的注意。这样来回半小时后,女孩彻底放弃了努力。她自己很轻很轻地唱着歌,跳着舞,转着圈圈。仿佛怕打扰到别人。
直到登机时间到了。爸爸才收起书,站起来,轻轻拍了一下女儿的头。这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爸爸第一次回应女儿。而女儿呢?她露出了一个略带自责的微笑,仿佛在为了自己的“打扰”道歉。
武志红写道:“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生怕打扰别人。”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这样说。不被回应的孩子,连存在都成为了一种错误。“无论你做什么,都忽视你。”这是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的“三种父母”中的第二种。这样的忽视,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萌生自卑。这样的无回应,养出的只能是一个时时刻刻看人眼色的孩子,一个低自尊的孩子。
毁掉一个孩子,不需要棍棒加身,也不需要冷言冷语,你的无视足以扑灭他心中的雀跃。父母及时的回应,才能让孩子知道:我值得。有价值感的孩子,才能在生活里披荆斩棘,铁甲护身。
03、孩子会用更极端的方式“被看见”?
每个孩子,都在寻求关注。父母的回应和关注,在孩子心里就意味着安全和爱。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回应,他们就会寻求更极端决绝的方式被注意。
前段时间,南京一个男孩因为父母“不回应”,愤而离家出走十余次。
当被民警问到为什么频繁出走时,男孩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想用离家出走引起父母注意。”
原来,他的父母不是忙于工作,而是忙于玩手机。在男孩看来,父母还没有素不相识的民警关心自己。“下次我再跑,直接跑到你们警务室。”男孩的这句话,让人想笑又心酸。
还没回到家,男孩已经预计到了下一次的“见面”。孩子只想把父母从手机里“抢”回来,只想多争取一点父母的注意力。他或许已经做过很多努力,最终却只能用这样的极端方式来实现诉求。
英国畅销书作者布拉夫曼说:如果没有看到理解孩子的情绪,那他们可能就会通过身体语言的方式去表达痛苦。别等孩子用更激烈的方式去唤醒你,孩子每一次的逃离背后,藏着的是他不被回应的呜咽和哀鸣。
04、父母温暖回应,孩子才能报之以歌
在综艺节目《圆桌派》中,中国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孩子的表现,折射出父母的水准。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父母的样子,也反射父母的样子。一个不回应孩子的父母,也很难得到孩子的回应。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在得知女儿考了年级第二后,眉头紧锁地数落:“都考第二了,有什么好高兴的。”她看不到“学霸”女儿失利的忐忑,或者,看到了,却又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妈妈要的,是女儿用成绩回应自己的付出。但英子在等待的回应,可能只是妈妈的一个拥抱,和柔声的鼓励。宋倩愤怒于一手带大的女儿被前夫“抢走”,但这个结局却并不让人意外。英子深爱着自己的妈妈,却从来得不到情感回应。活成考试机器的她,理所当然的更亲近爸爸。
父母的回应,有时候不需要语言,可能是一个安抚的眼神,也或许是一个微笑。甚至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你静静地倾听。
知名作家刘墉,在谈到如何把儿子培养成《超级演说家》冠军时,开玩笑说:“是我特别会听,我愿意给刘轩机会说话。”即使刘轩的某些观点他并不同意 ,但也耐心的等刘轩说完,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告诉儿子:“我说完了,现在你可以来说服我了。”刘墉在倾听中流露出的包容和接纳,胜过千言万语。
当你抱怨孩子不愿意对你吐露真言,不如好好想一想,是不是你先忽视了那个想要得到回应的孩子。让人打开心扉的,永远不是疾言厉色的训斥,而是春风化雨的柔和。
你给的爱再多,孩子都不会嫌弃。
你给的爱太少,孩子才会悲泣。
孩子生来是个空杯子,容纳了足够的爱,才能倾泻出爱。就像劳伦斯·科恩说的:把孩子的需求之杯蓄得越满,孩子就能走得越远。
无回应处是绝境,有回应处柳暗花明。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回应里,感受温暖,安全和平静。
~以上是本次的分享,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200+课程今日全免费!
赶紧扫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