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为什么?”《都挺好》中,这句令人心碎的台词,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而以苏明玉为代表的、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成为了全民热议的焦点。
家原本是让人倍感温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装了多少坚强,在这里都可以卸下伪装。但是有多少人,提到“家”这个词,想到父母,就会心痛、忍不住想逃离,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做——「不爱父母,正常吗?」
有人说,生育能力不等同于教育能力,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彩票,也不是父母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之前豆瓣上的小组——「父母皆祸害」,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
我曾经专门看了组内的讨论,看完后心情久久无法平复。那些故事是特殊而又寻常的。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的不愉快。
而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则直接归纳了父母的几大“罪恶”:
“冷漠”、“不守承诺”、“偏爱”、“羞辱”等。这将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伤害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原生家庭就像一个圈:多少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无法逃离。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家庭应该最后的港湾,如果连家人都处处据理力争,不得片刻骄纵,那这个地方怎么能称之为家庭呢?
爱和理解,尊重和沟通,在任何关系中都适用。
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个场景令无数人落泪:
德善是家中老二,夹在姐姐和弟弟的中间,长期被父母忽视。
甚至连过生日,都不能单独过,每次都是陪比她早几天生日的姐姐一块过。
在一番哭诉后,爸爸第一次明白德善的感受,在德善生日那天,为她买了蛋糕,在小巷口等她,向她道歉。他说: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是啊,因为是第一次当父母,所以才会有许多的不明白,才会在许多地方上做得不好,从而在无意中伤害孩子。尤其许多的父母,在童年的时候也是被粗暴对待,长大后,就不知不觉中延续了父母的模式,也控制不住地这样对待孩子。
心理学提到,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童年家庭的无意识模型:第一次为人父母,如果没有留心学习,刻意纠正或避免,往往就会直接沿用过去所受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孩子,也会在潜意识中表现出来。
只是,孩子的童年和成长只有一次。孩子不该为父母的第一次买单,不该因为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就理所应当受到伤害啊。
父母也许只是无意,但孩子内心的阴影却往往是一生之久。在生孩子之前,很少有人思考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有了孩子以后,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又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
我们养育孩子时,是在重现自己的童年。我们在影响之下,在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之下。如果,童年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自己曾经受到过伤害,那么该如何避免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法国作家塞西尔•大卫-威尔的《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给了我们答案。
作为《法国新闻周刊》、《法国女性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倾情推荐的力作,《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会教你如何与童年和解,打破复制的循环,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想要真正打破横亘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横沟,唯有有效的亲子沟通。建议同时结合兰海说成长APP中的相关课程——谈话沟通技术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