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成长规划、家庭教育咨询和指导
在我的工作中,父母们跟我沟通时提到频次最多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1,孩子爱玩游戏,不主动学习怎么办?
2,孩子拖拉磨蹭,总要督促怎么办?
3,孩子对学习不自信,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怎么办?
这几个问题表面现象看起来并不一样,但我把它们都归结到一个点:需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呢?或者用父母的话说:如何才能加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呢?
去年年底,我带着”通二班“(世界通识第二阶段)父母一起,以班会的形式共同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是这个班的顾问,这个班级的孩子处于6-9年级,这次班会,我给了父母们3个任务。
任务一、父母的自我认知
父母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于是我向父母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上初中时,我愿意学、坚持学的课程和活动是什么?原因?
2. 上初中时,让我头痛、不愿学的课程和活动是什么?原因?
3. 我当初如何对待头痛、不愿学的课程和活动?
4. 当时,老师和父母给到我什么样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5. 作为成人,最近的我,印象深刻的一件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事情是什么?
父母很踊跃地提到:学生时代遇到不喜欢学的课程,他们也会害怕、无聊、紧张。
而对待的方式无外乎:逃避、幻想意外发生、拖延、降低目标、不参与,被动参与、突击……
回忆起当时父母和老师所给予的积极影响,他们总结了这些:不批评,不打骂、认为正常、告诫父母的要求、认为孩子有能力、信任孩子、不给于特别多关注、学习上的示范(看书、关心时事)、生活中的示范(勤劳、坚持)。
可以看到,作为成人,回顾我们自己在学生时代的体验,遇到头疼不愿意学的课程,其实我们的感受、想法、行为表现和现在的孩子们是非常相似的。 而那些曾经被给予的积极影响,也恰恰是我们需要给予孩子的。
任务二、研究学习动机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
一个人的学习动机表现在能够用努力和思考来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这次班会中,父母们通过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把理论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讨论后父母们发现:一个人愿意花在学习任务上的努力取决于个重要因素,分别是:
●期望:
我对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期望(在学习上我能够取得成功吗?我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吗?)
●价值:
我看重这些回报的程度,学习对我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任务三、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实战了。案例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讨论父母、孩子双方的情感、认知、需求层面,最终落实到行动措施。
在现场,正好有一个父母同来的家庭,这是唯一来参加班会的爸爸,我能感受到爸爸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在意,征得他们同意,以这个家庭案例进入任务三。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了案例背景:
这是个6年级的男生叫东北(化名)。
东北在幼儿园到三年级之前,学习都很轻松,父母的理念是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3、4年级父母迫于小升初的压力,突然增加数学、英语,语文等课外班,把运动类、动手类的课程和活动都停止了。
这些改变造成5年级时孩子的变化非常大,各科老师反映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得,成绩下降,偷着玩手机。
到了6年级父母又赶紧调整,取消很多课外班,增加孩子的空余时间,但是孩子的自控能力没有提高,没有更自觉、主动地学习。
父母希望解决的问题是:
希望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孩子目前只有很低的目标,就是为了表现给父母看,为了给爸爸妈妈一个交待而学习,没有真正的学习目标。
接下来,我们在班会里进行了情景模拟, 我让父母真实还原家里的情景,由妈妈扮演妈妈,爸爸扮演儿子。我们看到这个家庭几个时间点的状态:
1)下午3点:孩子放学回家。
妈妈电话中提醒:现在写作业吧!我回家之前你先作业。孩子很痛快地答应,可是姥姥在家里看到,孩子的作业一点都不会去做。
2)下午6点:妈妈到家的发现以及对孩子的询问。
妈妈发现孩子根本没写作业,躲在屋里待着,吃吃喝喝,睡觉看书,就是不写作业。
吃晚饭时,妈妈会简单地询问,学校怎么样?开心的事吗?作业写了吗?作业有需要我帮助吗?孩子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妈妈再问,什么时候写?孩子说,吃完饭半小时吧。磨蹭半个小时后,才开始写。
3)晚上9点:妈妈各种检查询问作业是否写完?
妈妈拿着手机,看老师在群里发的通知,跟孩子逐个检查:你预习了吗?预习需要写备注呀,你写了吗?老师说有卷子签字,你怎么没给我?数学改错,怎么回回都有你没有改错呢?
4)晚上10点:彻底完成作业后。
妈妈说,作业本来可以6点就能写完,剩下的时间都是你自由支配,本来我还想和你和你一块看动画片呢,现在什么也干不了,你赶紧上床睡觉吧。孩子耷拉着脸,去洗脸刷牙。
四、父母的感受
情景模拟结束,重要的一步是探寻父母的感受、想法、需要。
爸爸妈妈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搓火,忍耐,无数次地想吼,就是没吼,每分每秒都想说。
●心怀希望,变成失望。
●怀疑,内疚。
妈妈一方面很内疚,觉得也许自己在孩子小时候没有教好。另一方面猜测会不会是因为青春期才这样,也许长大点就好了。再加上自己之前的经历产生的焦虑,转变成孩子要去实现的目标。
爸爸能够反思到父母的问题。迫于升学压力,对待孩子的态度突然变化,以好好学习为理由,课外活动未经他允许,全部取消。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和影响,导致孩子现在还是没有调到好的学习状态,所有事情都是放在最后。
说到需要,爸爸妈妈表示:
父母也是人,希望休息放松,忙碌工作一天,很想回家休息。
他们希望尽快摆脱不愉快的感受,比如,恐惧、慌乱、怀疑。父母感受到自己之前的经历和错误造成对现在的影响,再联想到未来的竞争和压力,就更想控制孩子,尽快地解决作业问题以达到好的结果,来尽快摆脱不愉快的感受。
其实父母付出的努力,最终是希望孩子有愉快、幸福的家庭和生活。
五、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这些感受都很真实,那么,作为要解决问题的当事人,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呢?
在班会上,我让父母们去体会:这个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他们首先感受到:挫败、抵触、烦躁。
但是,大家的关注点很快就转移了,又跳回到父母的身份去分析、评价孩子。比如:虽然我们心里希望他有时间玩,但不能老由着他啊。我们觉得,写作业对他不是个难事啊。
我让大家暂停,提醒大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此刻在评价孩子,我们需要回到最初的关注点,孩子还有哪些感受是我们忽视、没有看到的?
父母再次深入地体会孩子的感受,他们又感受到了很多:害怕、顺从、难受、拒绝、压抑、逃避、失落。
接着,在感受基础上,我让父母去体会藏在孩子内心世界的想法,父母们发现了很多很多:
●只要爸妈高兴就好,我妈妈千万别生气。
●我所有的时间,他们都是在说作业,全是要求,就像是永远有魔咒在控制我。
●我没有充分的自由。
●我还没玩够呢。我就是想偷点时间,玩玩想玩的。我找到一点儿时间,就想来玩。
●作业拖到最后,我知道必须要写的。
●他们让我很烦躁,他们觉得我不行。
●在妈妈心中,妈妈更关注作业,我没有作业重要。
●妈妈不信任我,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肯定想我会漏掉的,所以来检查我。
●我知道学习、作业是重要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但是当妈妈反反复复地提醒时,我好像变成了实现完成作业的工具,不是我个人控制主动的事情,我是工具,我不开心,所以我对抗。
●我想写好啊,我知道写不好,会被批评啊!
●我和妈妈对抗时,其实我很焦虑、很纠结的。
●我不知道妈妈询问我时,是真心关注我,还是更想关注我的作业。
●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就是不想立刻地服从妈妈。
●除了这些,我让父母们再去体会孩子的渴望和成长的需要,他们提到:
●我想要一些自由。
●我想有自主地控制。
●我想有成就,我想学得更好。
六、集体讨论解决方案
看到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最后,我们才开始集体讨论解决方案,这个环节,父母们很踊跃地提出很多自己的建议:
关注他的学习:比如在公开的场合共同学习、对于孩子有难度的科目耐心陪伴、不检查他的作业表示信任等等。
关注他的发展:和他谈人生和未来,关注他未来的成长,找到他喜欢的、适宜他发展的目标、关注良好的亲子关系等等。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关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有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1、大多数孩子是有学习动机的,但是没有合适的语言、机会去表达。
或许是他们自己说不清楚自己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明确的想法、感受,或许他们表达过,并没有得到耐心的倾听和理解。
2、孩子看似不爱学习的问题背后,隐藏着他们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为什么很多孩子想要学习,但并没有追求成功的动机,只有避免失败的动机?为什么他们努力去达成的是表现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
因为孩子学习上的确遇到困难,产生挫败感,学习上的困难也许就难以应对,但同时还有面对家庭。
回到家中受到怀疑、批评,想要照顾爸妈的情绪,不要惹爸妈生气,让他们高兴满足,导致他更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满足父母需要的同时,自己的需要被忽略和否定,他会对自己不满意,由此而生的矛盾、对抗、纠结会耗费他很多的精力,又怎能精力满满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呢?
我相信父母一直在努力地去理解孩子,如果双方都能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彼此的立场和角度,客观观察行为——理解彼此的感受想法——看到彼此成长的需要——对具体的行为反馈,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案例讨论的最后环节,我在父母的脸上看到的是放松,放松来自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有更强烈地去改变的愿望。
1个月后,我分别收到妈妈的总结、爸爸的总结,能够看到他们在勇敢地执行,积极地反思,父母的成长在带动孩子的成长。
点击阅读来自父母的总结:《放下“监管员”的身份,我突然看见了孩子的“优点”,放下了焦虑〜》
时至今日,半年过去了。我更多地看到这个家庭的爸爸妈妈在合力帮助孩子,都在变化和成长,每个人都激发出自己想要改变的动力。
即使孩子成长中又遇到新的问题,这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齐心协力地面对,这是一条令人欣喜的、共同成长之旅,其实,我们想要的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