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最近的咨询中,遇到了几个比较有共性的案例。
一个14岁男孩的妈妈对我说:兰海老师,我家孩子每一次都认为自己能考得很好,可是我并没有看见他努力呀,我觉得很懊恼,而且我觉得孩子在骗我。
我问了孩子,孩子说:我真的努力了!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达不到最后的目标。
另一个9岁的孩子浩浩拍着胸脯跟妈妈说:妈妈,我下次考试一定要考100分!妈妈开心地说好呀!结果浩浩不仅没有考到100分,而且仍然是70分。
妈妈来找我说:兰海老师,我的孩子总是撒谎怎么办?
不管是14岁孩子的妈妈认为孩子没有努力,还是浩浩妈妈认为他在撒谎,我们能看到的,孩子说自己能考100分,父母欣然答应。
当孩子说这样的话时,我们能相信吗?或者是什么是让我们蒙着双眼,笃定孩子一定做得到呢?
这样的结果,不仅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更重要的是孩子越来越不自信。
其实这些问题,都和期待值管理有关。
期待值过低,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也会影响孩子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期待值过高,容易带来失望,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我发现,大部分家庭出现问题的原因,其实都是期待值过高,说白了,就是“贪”。
这个”贪“的出现,是我们永无止境的欲望,无论是对别人还是自己。
这个“贪”,也有孩子的贪,贪恋父母的表扬,贪恋自己的进步,如果这样的“贪“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失望 、痛苦和对自己的怀疑,最后就彻底放弃。
所以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期待值管理是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期待值管理有三个要素:
1、合理
2、可衡量
3、有具体达成的方案
合理的期待值是孩子和家长都需要通过客观坦诚来解决问题。
对于上面案例中浩浩妈妈的苦恼,孩子说下次要考100分可是却没考到,他这是在撒谎吗?
每个孩子都渴望优异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看见父母脸上散发出来的光彩,他们相信如果自己考了好分数一定会让妈妈更开心。他们并不想说大话,只是想看见父母开心的样子。
但是结果出现的时候,不仅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父母也不满意,这样的情况会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问题就是这个期待值并不合理。
合理的期待值是指通过在已有资源下通过孩子的努力可以达成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最高要求,而是最合适孩子能力的要求。
对浩浩来说,他的数学考试是70分的起跑线,那么下一次考试只有三周时间准备,合理的目标可能75分或者80。所以当他说要考100分的时候,父母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期待值,可以这样回答孩子:
“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考到100分,你也有这个基础。距离下一次考试还有三周,妈妈认为我们集中精力,能达到80,我们一步一步上台阶。80分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这个回答既肯定了孩子能够达到100分的基础,但同时让孩子明白时间有限,80分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这就是合理的期待值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通过评估时间,评估能够获得的帮助,和孩子的基础来制定合理的目标。
因为孩子的自信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达到目标去实现,而不是通过一次次失败而实现的。
这样合理的期待值,也会帮助父母减少失望,控制自己的“贪”。
可衡量的期待值是减少冲突和达成一致的有效方法。
上面14岁孩子的案例中,孩子和妈妈两个人都很委屈。
孩子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也确实有了进步。妈妈却觉得孩子总说努力,但是自己没有看见。
这样的冲突矛盾会让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了信任感,孩子觉得我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让家长满意,既然我怎么做都没办法,那还不如不努力了。
父母觉得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根本没努力。
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见,丧失了动机,很多父母也因为总看不到孩子的付出而郁郁寡欢。
这样的冲突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期待值不一样,一个共同认可的、可衡量的期待值,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有一致的评价标准。比如:
1) 用具体的学习时间表示”努力“
2) 用具体的分数表示”考得好“
3) 用尝试了几次新的任务表示 ”勇敢“
合理和可衡量的期待值,还需要通过可以执行的方案来确认。
孩子制定了目标之后,父母可以和孩子完成一份可执行的方案,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现在的能力表现
2) 可以使用的资源 (有多少时间,有多少帮助)
3) 每天都可以有哪些尝试
孩子们通过做这样可执行的方案才能确认目标是否合理,做方案的时候还可以去调整目标。
这个过程是孩子了解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重新理解孩子的过程。
我们能看到孩子对自己的分析,对自己的判断;同时也能看到他的思考盲区 ,他忽略了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他对资源的判断是否合理。
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帮助,而不要把目光停留在”自己是否满意“ 。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关注自己是否能做到,而不是关注别人是否能做到带给自己的愉悦或者满意。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做”讨好型“人格,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放弃自己的想法,努力让周围的人都满意的类型。
他们在家庭和职场中,都很憋屈,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了别人,但又没有办法回避自己总想让别人满意。
这种讨好型人格不是长大以后有的,就是从小在家庭生活中一点点累积的。
孩子需要从小就知道:我有自己的目标,我要对我的目标负责。
孩子内心的”自我“,就是对家长最大的考验,我们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身后,让他们成为自己,才有可能让他们对自己负责。
期待值管理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自我认知和目标制定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控制自己欲望,让自己的期待合理的过程。
一致的、明确的期待,让家长和孩子有了共同的目标,让孩子可以成为孩子。
这两个案例,只是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帮助父母看见孩子,也帮助孩子看见自己。更深层次的价值的是:尽管看上去是各种各样的个案,但我们总能在个案中找到共性,把这个共性的规律总结出来,就可以帮助到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