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学员谢守清的论文《人一定需要宗教》。8年级的守清,并不信仰某个宗教,但他发自内心的相信一些教义。也许正如他所说:人类信仰的原本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各个宗教中存在的教义,宗教只不过是这些教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谢守清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
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基本达到和谐完美之境。
本文将从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宗教的优缺点、宗教给人类带了什么等方面来论证人为什么一定需要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宗教也是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也有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主义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
宗教在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寻求一种终极的超越,其目标是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主要方式是人间的信仰采取一种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宗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强调自我完善和修行体验,通过加强个体的道德自律求得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超越;
宗教同时也鼓励行善爱人,积极谋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友善。
在原始人类智力和能力很不发达的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对日月星辰运转的奇异现象,日夜冷暖的更替轮回,以及人类本身生命的存在与寄托,感到越发的困惑与无助,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与不安,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背后的那种不可琢磨的伟大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顿生一种难以抗拒的顶礼膜拜之感。
从而导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
人类就不断地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力量尽其所能地描述表达,在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强弱的不同阶段,在生存环境不同的不同地域,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形象、性质表达各不同,并且形成的宗教经典体系、宗教仪式、规章制度也是不同的,即宗教情感的外在载体、表现方式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原始社会,由于人的大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低下,对世界本身知之很少。人类与虫蛇鸟兽为伍,寻找一种可以以身相许的不二对话者,并将这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实物化,于是就有了各个民族以各种动物或树木为对象的不同的图腾崇拜,并形成了一系列烦琐的习俗礼仪。
这个时候巫术也应运而起,巫术表现为人与这种神秘的无限力量之间的沟通,中国原始社会在有重大事件时,会有利用占卜等方式向“天”请示,希望得到上天的启示,以在重大决策时能够顺天而行。
对基督教来说,《圣经》中有很多先知的故事,他们就是接受上帝的启示,再向人们表达、传授,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能符合上帝的意志——即对上帝的绝对虔诚及“爱自己的邻人”等。
各个民族在对这个终极无限的表达中,无不受本民族文化发展、地域环境、思维语言能力的影响,因此,各个民族的终极无限的呈现方式就不同。在古希腊以宙斯为首的多神;在希伯来文化中,必须绝对服从耶和华的指示;比如在中国,上古时期,这个终极无限就是“天”。
天不是一个人格化的无限的力量,对当时的人来说,“天”就和西方的“上帝”一样,以其令人畏惧、敬畏的强大神秘的力量,激起人心灵上的感激、恐怖、膜拜等复杂的情感。所以中国人做事,总是力求顺天而行,替天行道。
在谈及宗教信仰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去区分宗教与邪教”,或是说如何界定一个新的宗教是否是邪教。但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宗教教众信仰的是神。例如佛教的佛,伊斯兰教的真主。这些宗教一般都反对有人自比神明。但是邪教正好相反,他们信仰的“神”就是教主本人,也就是个人崇拜。他们称自己是神的替身、仆人,或者说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主宰者。邪教中的教主却总是编造谎言想方设法来骗取钱财。例如告诉信徒交钱能“消灾保平安”,收取信徒钱财等方式。
宗教提倡众生平等,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佛教的“普度众生”以及道教的“兼济天下”。宗教对弱势群体含有悲悯情怀,对于陷于苦难中的人有施舍帮助的义务。并且宗教的活动经费都是通过光明正大的劝募,如佛教的化缘以及信教群众的自愿捐助。
但是在邪教组织中,普通成员只是“教主”任意摆布的棋子,毫无平等可言。而且邪教头目总在想法设法编造谎言骗取钱财,为个人非法敛财不择手段。比如“世界末日论”,只有将钱财奉献出来,才能消灾保平安;还有的邪教宣扬“信徒要将钱财奉献出来,可以吃天赐的粮食等。
1,宗教的优点
首先,宗教中的一些戒律和伦理可以是生活贫困的人的精神支柱。例如《圣经》中“死后上天堂”之类的话可以给穷人一些心理安慰,从而间接的减少了社会上的死亡人数,由于过多的死亡人数会导致社会动荡,所以总的来说宗教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稳定。
其次,宗教可以减小斗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数宗教“内部”都是主张和平的,所以可以避免一些小规模的斗争,比如说邻居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的斗争,改善了原来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
人们通过教义的学习和不断重复的仪式行为,宗教信仰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之中。从而成为信教者的心理与人格的新力量。
宗教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从整体方向来看是正向的,表现出信徒求真向善的趋向。例如犹太人不仅实践宗教,还强调和重视文化教育。例如《箴言》中所说“教养儿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2,宗教的缺点
对于宗教来说,虽然基本上是以和平作为教义。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宗教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会有纷争。并且有些人会利用宗教观点不同而引发战争难免会因为各个宗教的观点有所不同而引发战争。
同时宗教的教义有时也会太绝对。我觉得自杀只是一个人在走投无路时的解脱方式。《摩西十诫》中说道:“基督徒不允许自杀。”如果违背了,自杀者就会被视为异教徒,而自杀者的亲属也会被视为异端。
宗教的大多数教义添加了许多想象,无法用科学解释,所以它的可信度不高,文化就是有关生活,于是宗教在文化的解释下,死亡变得像人们活着时一样,像是具体的概念。
就拿“最后审判”的观念而言,人们会理解为“像人间一样,天上也有着法官,如果灵魂有罪便会受到惩罚,因为灵魂的善而准许其进入天堂”。
因为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人人相互审判,自己也审判自己。耶稣的话的真实意思,却没有多少人了解,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按照愿意了解。“最后审判”讲的是一个加重自己负担的心态。
生活中有些许人愿意如此严苛地检查自己的生命吗?恐怕只有很少的人,例如患有绝症或犯罪的人愿意这么做。
虽然宗教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我觉得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1,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
宗教无不涉及超越的力量或境界,其目标在于使人类与此超越者建立关系。首先要在程度上超越凡俗,就像舍弃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享受,不受世间恩怨利害所牵绊。接下来就是在种类上超越凡俗,即是从生灭中走向永恒。
比如释迦摩尼,对于当时的印度教来说,无异于“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要权威与仪式,排除传统、超自然,自立解脱。
又例如耶稣,让自己成为了牺牲品,印证了“道成肉身”,开创了基督教。
如《人的宗教》一书中的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来描述信仰的超越态度。
2,生命体验深
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修行是指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在所处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每个宗教也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式。修行的意义主要是帮助人们脱离痛苦,修行是一个过程,通过修正自身的行为举止,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人生即是一场修行。
例如印度教的“瑜伽”,包括身心操作与实际作为。瑜伽有四种:“知的、爱的、业的、修的”。分别指“智慧、情感、工作与苦修”。运用合宜便可使人“觅得真我”,即脱离痛苦找到和平与快乐。
3,鼓励人们行善爱人
宗教主要引人向善,鼓励人们活在世间时,要积极而乐观的行善爱人。而宗教徒的爱的特色就是无私而普遍。例如佛教的“普渡众生”,道教的“兼济天下”。
1,减少战争
大部分宗教都是以和平作为教义,鼓励人们行善向上的。所以这些宗教的教徒绝大多数的都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
而如果没有宗教,爱好和平的人的数量相对来说就会少很多,甚至发展出一些好战的民族,如日耳曼民族。
2,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宗教教徒对极乐世界的信仰和追求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人们保持平衡的心态。
而且宗教里万事都有一个解释。如果相信因果关系,则你所做的所有事,面临的挫折、困难都是有原因的,所以结果都是有必然性的。选择也有了凭仗,痛苦也能够承受。
如果相信有来世,这一生不如人意,便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痛苦也没有那么难熬。如果相信轮回,便能用轮回来说服自己。
所以宗教能够拯救精神痛苦和心里有障碍的人。
因此,宗教对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依托,有了依托,会认为是神对自己的考验或是一种命数,所以会更有力量支撑下去。以及大部分宗教都是排斥自杀的,所以也会从客观上减少了自杀的人数。
一项发表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的研究中,来自以色列及美国的研究者针对“展开了探讨。他们使用了上世纪80年代一项为期10年的大规模出生队列研究的数据,受试者均为以色列犹太人。研究者采集了这些个体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及自杀行为,并将信仰程度分为无宗教信仰、部分信仰及完全信仰。受试者的死亡数据来自25年后的以色列全国性统计注册数据,此时受试者的年龄为25-34岁。
在尽量排除不确定因素后得出结论:原始队列的4914名个体中,无宗教信仰、部分信仰及完全信仰者的比例分别为56.8%、30.8%及12.4%。所以总的来说信奉宗教的人自杀率相对较低。
可见,在信教的国家,如果突然没有了宗教信仰,估计每年要多无数自杀者。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宗教社会时曾指出,宗教作为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作为对不公平事情的精神慰藉,作为安慰的手段,也发挥了进步的或积极的社会作用。
宗教信仰能够团结人类,特别是一神教。因为信奉宗教的人都信仰其宗教的核心教义,所以当他们价值观相同时,他们就更容易团结在一起。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提出“天下一家”的理论,宣扬所有人都是上帝子女,相互间都是兄弟姐妹,应该有无相恤,患难相救,衣食与共。更由此推衍出人无私财、田产均耕的社会理想。又告诉人们只要相信上帝,耶稣便会给他们赎罪,死后上天堂。在当时,官场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教鼓励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在短时间内集合了大量信徒。
宗教文化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的功能。
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
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基本达到和谐完美之境。
例如不丹,不丹是个宗教王国,全国人民普遍信教,不丹的宗教主要有两种,一是佛教,属国教,2000年有信徒54万人,喇嘛5000余人;二是印度教,有信徒约16万多人。此外,还有极少数人信仰不丹原始宗教。由于不丹人普遍信教,所以宗教对不丹人的政治和生活有较大影响,风俗习惯常常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生活方式极为简单,因此不丹的幸福指数也很高。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信仰任何一个宗教,但是我相信一些宗教的教义。
例如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即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这些教义教导我们要真正认识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而且效果比较显著,像之前提到的不丹。
这些教义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认为宗教的前身就是古时人类信仰之前提到的神秘力量,从而使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约束他们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集合在一起,再加上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所信仰的事物不同,从而发展出了多个这种注重形式的团体,发展至今日也就形成了各大宗教。
而这些行为背后的一些基本思想可以使当时的人类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部分也同样适用。
所以人类信仰的原本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各个宗教中存在的教义,宗教只不过是这些教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这些教义可以减少战争、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我认为宗教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推荐阅读:年轻的思想者 | 为人类提供信仰的宗教,为何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