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今天看到这条突发的新闻,让人万分悲痛。20日失联的人大毕业女生,已经遗憾离世。
24岁的人大毕业生王钰敏因情绪不好独自离家,在北京丰台区芳古园一区附近失联。
王钰敏的姐姐介绍,王钰敏今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事发前曾经因抑郁就诊,也曾给她透露工作压力大,“最近工作经常出错,什么都做不好,对自己很失望。”
“抑郁症”这个话题,严肃而沉重。
作为一种情绪障碍,患者常伴随情绪消沉的现象:自卑抑郁、悲观厌世甚至存在轻生的念头。
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
我们都知道,感冒是万病之源,是很多重大疾病的前兆。
抑郁症,在初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积极治疗,任由其发展,会让患者丧失自救的欲望,一步步迈向深渊。
很多父母,多少听说过抑郁症,却无论如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患抑郁症。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世界多姿多彩,充满欢乐。不需要承担生存的压力,人际关系很纯净。
每天无非是学学习、补补课,能有什么可忧郁的?
就是电视剧看多了,瞎矫情!
但是,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们也拥有着悲欢:
升学压力、校园霸凌、至亲离世、父母婚变、举家搬迁......
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重大挫折,都有可能让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予理解与陪伴,孩子会逐渐封闭自我,在心中筑起高墙,将自己与世界隔绝起来。
因此,学会观察孩子,教会孩子及时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是什么样的地方?
家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在近期木棉说的演讲中,兰海就曾经把家庭关系和家人之间的情感剖析的淋漓尽致。
兰海年少一个人孤身求学,在异国他乡,是什么给她足够的勇气,足够的信念,是她的爸爸妈妈,她的家庭。她知道,不管自己做出什么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她的父母都是她强大的后盾,她的家,永远有一盏灯在等着她。真是因为有如此强大的安全感,才造就她现在的成功。因为她知道无论她走到哪里,有一个家是能够接纳她的,她的父母从来不会说这件事情她做不到,她们只会帮助她分析,这件事行不行。
同样,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是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并且能够关注到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足够的释放空间。
每个父母,谈论起自家宝贝都会滔滔不绝。
但是,给你出一个灵魂问题——身为父母,你真的了解孩子、用心观察过孩子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不屑一顾:
我怀胎十月生下他,伺候他吃、伺候他穿,照顾他生活起居,教会他衣食住行,陪伴他生命中无数个第一次。
知道他最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哪科科目最好......
我怎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了?
作为一家16年的教育机构,我们上濒与无数个父母打过交道。我们经常能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父母们的问题。
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父母最关心和关注的永远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等问题。
很少有父母会问到:
我的孩子看起来好像不快乐,怎么办?我的孩子总是抑郁寡欢,我应该怎样给予他高质量陪伴?
父母内心的困惑总是希望立刻得到解决,而他们的惯性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解决成长问题。
比如,成绩下降了,我们才开始关注孩子是否适应新学校,是否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任课老师是否有不愉快的经历;
孩子被霸凌了,我们才唏嘘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发现孩子郁郁寡欢、不爱说话......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困难。而不是一系列的现象。
我们需要看到成长问题背后的根源。
武志红说过:“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
要想做到这些,父母首先要定义清晰: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属品,他有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权利。
父母可以这样做:
① 看到,确认感受
当孩子产生情绪,或是表达情绪,不能视而不见。
承认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要哭,要坚强”这样的话。
② 包容情绪
包容孩子的的情绪,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
理解他的情绪,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
这样,你就能看到他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接纳这部分脆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③ 支持和引导
当孩子的行为语言出现不当时,不指责,不控制。
与他讨论,给与建议。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纠结不确定的情况。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上濒团队研发的3R分析技术——它可以帮助大家拨开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层层迷雾,及时发现成长中的最关键问题。
3R(3 Requirements)技术,即需求分析技术,旨在帮助父母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通过分析各自的需要以及孩子成长的需要,帮助父母以最快速度锁定行动的目标。
3R技术包含三个方面:
◆孩子的需求:即孩子内心的渴望,想得到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
◆父母(教育者)的需求:指父母(教育者)内心的渴望,想得到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
◆成长的需求:指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符合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对孩子成长有价值的内容。
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成长需求,比如:
婴幼儿时期的咿呀学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大脑的发育;孩子进入幼儿园,同伴的交往、集体中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步入青春期,对自我的探索和各种情绪的宣泄......
这些的成长需求,父母不能视而不见。
可以说,“成绩”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其中一个小指标而已,不能作为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成年人在做下意识判断的时候,通常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但是往往父母的需要,与孩子内心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父母们在发现问题时,切勿武断。学会聆听孩子的声音,以对孩子成长有价值的内容为依据。
成人之间,我们善可会小心翼翼去理解关心一个人的情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但是对于孩子,我们却总是自动忽略他们的情感变化和本质属性。
做一个不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本身也是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