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400电话400-819-1133

幸福生活的意义,兰海:幸福需要暂停键〜

作者: 家庭教育者发布时间: 2019-11-22 来源: 兰海说成长官网 关键词: 幸福感,家庭幸福

  幸福生活的意义,兰海:幸福需要暂停键〜“兰海,你的幸福是什么?”在奥克兰皇后大街的冰淇淋店里,十一岁的涵涵问了我这个问题。

  这是孩子们在新西兰的第四天,也是他们“被迫思考”幸福是什么的第六天。

  我已经忘记第一次思考幸福是什么时候了,可能是二十几岁开始考虑婚姻的时候,还是渴望创业的时候,还是在不断的和父母探讨婚姻和幸福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的时候。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是又有什么不同?幸福的区别在哪里?

  孩子们在北京和奥克兰的街头通过大量采访获取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十二岁的彩禾说:“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幸福,更没有想过是什么让我感受到幸福,现在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让我幸福,谁让我幸福。”

  彩禾更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个总结如此打动我,让我开始思考幸福驱动力的问题。

兰海和孩子们

和孩子们在新西兰

  五月,我去了西藏。在拉萨大昭寺我结识了多布杰老师,他是一位宗教研究学者,十三岁来到大昭寺开始学习佛法。

  多布杰老师带着我们在大昭寺慢慢走慢慢聊,他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我这一年收获最大的一个问题。

  “兰海老师,你说为什么我们要祈祷?”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答案,看来我们已经沉默于所谓的习惯很久了。

  “祈祷是为了提醒我们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多布杰老师一字一句的说出了答案。

  是啊,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多少行为在依靠惯性而为,却缺少了最基础的思考。

  我们祈祷健康,却每天沉迷于熬夜烟酒;

  我们祈祷家人平安,却忙于工作疏于和家人联系;

  我们祈祷自由,却被心魔所困。

  环境的压力让我们习惯性往前,却没有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幸福在哪里。

兰海与多布杰老师合影留念

右一:多布杰老师

  打破惯性也许是寻找真我的最佳途径。

  《刺激1995》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里面有一段台词:当你最早进入这个系统的时候,你痛恨它骂它,逐渐的,你开始适应它,最后你离不开它。

  我身边很多朋友沉迷于工作,忙碌中渴望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可是真有了自己的时间之后,却无所事事,找不到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习惯吃外卖的我们,突然怀念自己做饭的味道,可是怎么也没有勇气来折腾一番。我们一边挣扎着要改变,而又如此心安理得的陷入日常的惯性中。生活在别处,可能就是脱离惯性的一种方式。

  最近十年,一直忙碌工作的我,只要在北京哪怕休息都会觉得神经紧绷,但只要在外地,就算是密集工作,也觉得是放松。

  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强制性的让我们脱离地域的局限,我们开始看风景吃美食,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认识不同的人。

  拉萨的色拉寺,以庞杂而严谨的佛学院体系闻名。

  我跟着罗布占堆校长拜访了佛学院、图书馆、还结识了一位僧人。去他的房间拜访时,一进门我就被两个西班牙巴萨罗那俱乐部的足球靠垫震惊了。

  他看出了我的惊讶,害羞的说:“兰海老师,我是巴萨的球迷,我还去北京看过国安的主场。”

  在这里,我拥有了一个打破固有偏见的机会。学科丰富、要求严格是色拉寺的传统,让我肃然起敬。

  色拉寺佛学院里开设了不同的课程,从佛学到药学,从科技到互联网。刚刚喜欢足球的那位僧人,八岁就进入色拉寺学习经书、佛法、药学。色拉寺对僧人学习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我的想象,每个僧人的晋级都和学习成绩有关,每年佛学院的考试严肃性让我惊讶,内容庞杂场面宏大。

  我看到每天课表上都有辩经课,于是跟随老师来到辩经场。

  辩经是佛学用语,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也就是僧人们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

  它是喇嘛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

  拍手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二是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

  辩经是一个思辨的过程,色拉寺每天都有辩经课,也就意味着僧人们每天都有对手,他们需要熟悉佛经内容,不仅熟悉还要理解掌握。

  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红遍全国的辩论节目《奇葩说》,同样是辩手们的思想对决,只是一个是节目,一个是学习的日常。

  那时我就想到,也许,和孩子们一起来这里学习,能够让他们摆脱一些惯性。

  行为上的惯性、思想上的惯性或者认知上惯性带来的偏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论年龄多大,如果无法摆脱惯性或偏见,都无法走出自己的局限。

  八月在奥克兰的最后一天,关于幸福的话题讨论也要结束了,孩子们开始思考最后一个话题: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每个孩子都会录制一段视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辈子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摆脱我的妈妈。”可可一边笑着一边回答,“我妈妈总想控制我,我到哪个学校读书,她就在学校门口租个房。我没有看过电视,因为我家电视都有密码,我也没有办法和同学出去玩,因为妈妈不准,我就想摆脱她,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晚上我找机会和可可聊了她的理想,看着她一脸的笑意,我搂着她说,“可可,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能够做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做自己,你怎么想?”

  可可没有回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想成为最闪亮的明星,有的渴望平凡,有的想周游世界,有的期望帮助别人。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了摆脱一个人,那么或者可以换一种思路,就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你自己!”

  可可依然没有说话,身体开始有了一些放松。

  孩子和父母之间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偏见,因为都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背后的原因。

  可可看到妈妈的管控,只是没有机会看到管控背后妈妈的各种担忧。妈妈只看到了可可的安全和学习,而没有看到可可内心的需要。

  他们都已经在惯性判断上越来越执迷于自己相信的东西,他们都没有办法打破偏见,看到别人。

  我希望这些话能够打破可可的情绪惯性,能够让她可以按下暂停键,先抬头看看周围。

  外观才能内观,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喜好与在意。

  孩子们和我们一起走南闯北、遇见不同的人、看见不同的事,就是在常规生活中创造打破常规、突破偏见的机会。

  为什么喜欢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可能就是为了寻找一个机会:一个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自己的机会。

  相比孩子,更需要打破惯性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在过去十年,打破我生活惯性的事情很多。《超级育儿师》的工作打破我的生活惯性,让我跨越了很多不可能;2017年家庭教育的创新,又一次打破我的思维惯性。

  打破意味着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看到一个更彻底的自己,哪怕是陌生的,弱小的自己,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淋漓尽致的自己。

  感谢多布杰老师的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所做的决定,是否都和自己做的祈祷一样。

  可能,我没有办法和涵涵一样在十二岁的时候就思考幸福是什么,也没有办法年少时提出关于幸福驱动力的思考。

  但我有机会给自己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去不同的地方走走,也许,打破惯性需要的机会是一个关于幸福的问题,是一次关于理想生活的思考,是感受一场辩经,还有可能是一次真正的祈祷。

  所有我们走过的路、看到的风景、结识的人、回答过的问题、听到过的故事,都有可能是惯性道路上的暂停键。

  找到答案并不是暂停键的意义,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可能随着岁月改变。我们需要拥有的是掌握人生中按下暂停键的机会和能力。

  暂停键是老天安排的,是别人给的,还是自己创造的?其实都有。

  现在我能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了,幸福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拥有实现的能力,驱动这一切的动力就是外观到内观的不断突破。

  感谢我遇到过的孩子,相处过的家庭,你们都是我人生的暂停键,让我打破思维的惯性,能够看到更多可能的存在。

  也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也能成为你的暂停键。


  温馨提示:爱·成⻓家庭教育联盟:西藏家庭教育者研学营开启招生!12月23日-12月28日,7天6晚,和兰海一起踏上神圣的西藏之旅吧!名额有限,还请尽快报名!

兰海家庭教育拉萨行

  

家庭教育指导师加盟咨询